1970年8月,在“备战备荒”和“学校越办越向下”的影响下,山东省革委会决定,山东医学院与山东中医学院合二为一,称为山东医学院,由济南迁往当时的新泰县楼德人民公社办学。同年10月前后,两校迁到楼德,1971年2月中旬正式合并,占用新泰第二中学和泰安地区农校的全部房地产,作为校本部,下设枣庄、薛城、驿城、曲阜、兖州、泗水、新泰、新汶、宁阳、楼德10个教学点,分属枣庄、楼德、曲阜、新汶4个教学大队管理。1971年3月,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学员,1972年开始在楼德建教学楼和医院。
1974年8月,山东省委决定在楼德建立山东医学院楼德分院。11月23日,省委以鲁发[1974]109号文件正式下达了建立分院的决定,规定分院的专业设置为医疗专业,学制三年(当时称为本科),发展规模为1000人。附属医院的建设规模为300张病床。决定明确指出:“分院设党委会、革委会,由总院和地区党委双重领导,以总院领导为主。分院按省属院校一级配备领导干部,发给有关文件。分院的教职员工和教学设备由总院统筹解决,不能解决的人员缺额,由省委组织部、省革委教育局、卫生局和有关地区解决。”总院在楼德的“所有校舍、土地、教学基地,统归分院使用。”“分院附属医院的医疗设备由卫生局解决。”“新泰县楼德医院并入山东医学院楼德分院附属医院。”1977年后,楼德分院的发展逐渐摆脱文革影响走上了正轨。1979年6月,山东医学院楼德分院迁至泰安,与泰安卫校合并,名为山东医学院泰安分院,此次搬迁一直持续到了1981年,是年,经国务院批准,定名为泰山医学院。1987年10月,附院也开始由楼德迁至泰安,1988年5月20日正式在泰安开诊。
楼德分院院址包括原新泰二中、泰安农校、新泰县楼德医院等4个互不相连的院落,加上后来征用土地,共占地263亩。学校边建设边开展工作,到1980年,共完成建筑面积31174平方米,加上原有平房,全院共有建筑面积42924平方米。根据省委的指示精神,分院的教职工队伍主要靠总院调配,其次由省组织人事部门协助调进。建院初期,总院决定调给分院138名教职工,实际到校报到只有116人,其中骨干教师只有36人。后经省人事部门和省卫生厅调进10几名高年资医师,学校又商调和抓紧培养一批青年师资,教学工作才得以正常进行。到1980年,教职工队伍发展到313人,其中教师136人。按照当时建分院的决定,总院应抽调三分之一的设备装备分院。但总院由于仪器设备自身都不能满足要求,所以调给分院的仪器设备、图书资料极为有限。实验室只能装备三分之一,很多教室桌椅不全,教学条件相当困难。为改善办学条件,学校只能每年从有限的经费中挤出一点,以添置设备。到1980年仪器设备总值才62万元,图书4万册,实验课只能开出60%。
附属医院的建设是与学校同步进行的。遵照省委鲁发[1974]109号文件规定,新泰县楼德医院的人、财、物和房地产于1975年1月1日井入分院附属医院。并院之初附院只有60张病床,130名工作人员。1976年11月15日,附院迁到新建成的医院开展工作。到1980年医院开设250张病床,工作人员发展到242人。建院初期,分院实行学校、医院合一,统一领导。1979年,将附属医院改为分院领导下的独立单位。为保证临床教学,经省卫生厅批准,泰安地区医院承担了医院教学医院的任务,聊城地区一院、二院,新汶矿务局中心医院,莱芜县医院,新泰县医院等作为实习医院。
建院初期,学校只设医疗专业,1976年前为三年制,1977年后改为四年制,当时都称本科。由于条件限制,实际招生不足,到1980年在校生才达到542人,只达规模要求的54.2%。
由于受“文化大革命”影响,建校初期的办学方针和指导思想是:“深入开展教育革命,把学校办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”。教学点下放到新泰县红旗、楼德两个公社数个大队,以使学生、教师在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”过程中学习业务。在招生和毕业生分配上,按照所谓“群众推荐,领导批准和学校审查相结合”的办法招生和逐步实行“社来社去”的分配制度。
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从1977年始恢复了高校统一招生考试。十一届三中会全后,学校批判了“两个估计”,经过拨乱反正,清除“左”的影响,调整机构,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,平反冤假错案,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,学校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。
从1974年到1980年,全体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,面对各种干扰,克服了重重困难,坚持办学,尽了最大努力培养医学人才。六年中共招生1042人,毕业496人,培训“七二一”大学生80人,为地方开办各种训练班,共培训1278人。
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,学校还开展了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,出版了学报,部分教师在泰安地区医院建立了免疫实验室,对恶性肿瘤的诊断进行了研究,发表了4篇论文,受到了省卫生厅的表彰。